
87 {{$t('次点击')}}
中医眼科学是自唐宋以来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,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理论体系。中医眼科学是面向我校一流学科中医学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,54学时,3学分,理论+实验课,第七学期开设。课程遵循中医学生的成长规律,融中医理论与现代技术、疾病防治与健康养生、理论与实践于一体,为中医学专业学生奠定坚实的中医眼科学基础,推动中医眼科专业知识的系统化、实用化和科普化,是引领中医学生开启视觉健康中医视角之旅的课程。
通过理论教学、实践教学以及思政素养的润泽,培养承古拓今,智仁兼具、中医自信,具有创新精神的、为人类启光明之大医。本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:总论分别介绍中医眼科发展简史,眼的解剖与生理功能,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,眼病的病因病机,诊断和治疗概要,以及眼病预防和护理的基本知识等,各论较详细地介绍常见的胞睑、两眦、白睛、黑睛、黄仁、晶珠、五风内障、视衣、目系、眼眶疾病,以及眼视光学、斜视与弱视、眼外伤等其他眼病的具体诊治知识。
知识目标:能复述中医眼科基础知识;能列举中医眼科的特色治法方药;能识别阐述眼的解剖与生理;能阐释常见眼病的预防康养。
能力目标:能综合运用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思维;解决常见眼科临床问题;能熟练运用中医四诊及现代眼科检查;熟悉针灸、推拿、药物等疗法治疗眼病; 具备创新创业思维、国际视野、和临床科研思维能力。
素质目标:具仁爱之心、人文关怀、中医自信及创新精神;具全生命周期视觉健康中医视野及传播能力;能积极参与中医眼科的科普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。
序号 | 案例名称 | 主要内容 | 融入点位 | 思政目标 |
1 | 汤飞凡发现沙眼病原体 | 胞睑疾病中椒疮,即沙眼。在 1954 年,沙眼流行极广。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当时全球六分之一的人患沙眼,高发区因此失明的占人口总数 1%,视力严重受损的占10%。在当时中国沙眼发病率 55%,致盲率 5%,边远农村患病率达 80~90%,所谓“十眼九沙”。研究沙眼病原体,从而找到预防治疗的方法,在当时的确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。汤飞凡成为世界上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一个中国人,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一个中国人。为了进一步确定所分离的病毒就是沙眼病原体,1958 年元旦,汤飞凡命助手私下将沙眼病毒滴入自己的眼睛,造成了沙眼。在其后的 40 天内坚持不做治疗,收集了可靠的临床资料,彻底地解决了七十余年关于沙眼病原的争论,这导致了微生物分类的重大变革,沙眼微生物正式改名为沙眼衣原体,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。 汤飞凡的发现,使人们认识到沙眼的传播特性,寻找到了治疗的药物。一度危害全球的沙眼以惊人的速度减少,迄今世界上许多地区沙眼已经基本绝迹。他也成为第一个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。1981年,国际沙眼防治组织授予汤飞凡金质奖章。 | 第八章胞睑疾病 | 汤飞凡发现沙眼病原体,培养 “大医精诚”的专业素养 |
2 | 姚贝娜捐献角膜 | 角膜移植就是用正常的眼角膜替换患者现有病变的角膜,使患眼复明或控制角膜病变,达到增进视力或治疗某些角膜疾患的治疗方法。一些引起患者严重视力受损甚至是失明的角膜疾病,通过进行角膜移植的方法,完全可以治疗,帮助这些不幸的患者远离痛苦。因为角膜本身不含血管,处于“免疫赦免”地位,使角膜移植的成功率位于其他同种异体器官移植之首。 2015年1月16日,歌手姚贝娜因罹患乳腺癌不幸去世。按照她的遗愿,捐献出自己的眼角膜。这对眼角膜先后帮助深圳、成都、武汉的三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。2016年1月18日,姚贝娜剩余的左眼环形边缘眼角膜成功移植到一名67岁老太太的双眼上。至此,姚贝娜眼角膜已帮助4人重见光明。 角膜来源严重短缺,我国有约400万因为角膜疾病致盲的患者,他们接受角膜移植手术的机会微乎其微--而这也是他们复明的唯一的希望,由于供体角膜的来源不足,我国每年施行的角膜移植手术例数仅有4000-5000例。角膜移植所用的供体角膜主要来自他人的角膜捐献。我国角膜捐献的困境主要与传统文化、观念意识、法律等多种因素有关。作为医学生我们应发扬人道主义精神,弘扬中华民族热心助人、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,伸出热情之手,献出博爱之心,积极参加身后志愿捐献角膜活动,为您的亲人朋友及周围的人重见光明,奉献自己的爱心。 | 第十一章黑睛疾病 | 姚贝娜捐献角膜,弘扬中华民族热心助人、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 |
3 | 唐朝的“金针拨内障”术 | 圆翳内障,年龄相关性白内障。目前主要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同时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。中医眼科传统的手术方法是“金针拨内障”术。其最早见于752年唐代王焘的《外台秘要》。金针拨障术流传一千多年,是当时手术治疗白内障的方法之一。 “金针拨障术”最早见于公元752年唐代王焘的《外台秘要》一书中。该书记载白内障患者到了晚期“虽不辨物,猷知明暗三光,知昼知夜”,治疗方法为“此宜用金蓖决,一针之后,豁然开云而见白日。” 记载中的“金篦”即治疗白内障最早的手术器械——金针,说明金针拨障术治疗园翳内障已是当时一种手术方法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律写道:“案上谩铺龙树论,合中虚贮决明丸,人间方药应无益,争得金篦试刮看。”金针拨障术流传一千多年,历经改进,是手术治疗白内障的方法之一,适用于园翳内障翳定障老、光感、色觉正常者,对于年老体弱,有严重全身性疾病的患者更为适宜。金针拨障术实际上是把晶状体悬韧带,用拨障针拨断,再将晶状体压到下面的玻璃体中去,露出瞳孔透明的区域,使眼睛恢复视力。 1975年著名眼科专家唐由之教授曾经为毛泽东主席施行过白内障针拨术。金针拨障术手术简便,术后通过配镜,可以获得良好矫正视力,曾经广泛推广,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但是,由于晶状体长期遗留在玻璃体中,可产生溶解,引起眼内炎和继发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,目前已经被现代白内障显微手术技术取代。我们将这个知识点设计到圆翳内障的讲授中,增加中医药治疗眼病的专业自信。 | 第十三章晶珠疾病 | 唐朝的“金针拨内障”术,增加中医药治疗眼病的专业自信 |